吾爱吾师︱竹笛清音里的师者之光 |
发布日期:2025-06-29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编者按: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吾爱吾师”作品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和校友积极投稿,表达了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展现了我校教师爱生敬业的精神面貌。经专家评选, 我院音乐专业焦月樵同学撰写的文章获得一等奖。获奖名单如下: 以下是获奖文章: 在大学的美好时光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那么一些事,如悠扬乐章,在记忆深处久久回响。史大鹏老师,便是我大学生活中那束最温暖、明亮的光。课堂上,他倾囊相授;课后,他循循善诱。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塑造了我的成长轨迹。那些生动的育人故事,像首醇厚的老民谣,总在我心底轻轻哼唱。 刚入大学,怀揣着对竹笛艺术的热爱、追求和憧憬,我踏进了史老师的专业课堂。那是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琴房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黝黑的漆皮笛包上,泛着柔和的光。史老师坐在一旁的钢琴凳上,眼神中透着对学生的慈爱和对音乐的执著,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感染力。初次见到史老师,他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课堂上,史老师不仅传授竹笛的演奏技巧,还注重培养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他常说“竹笛不只是一种乐器,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他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大学二年级时,史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当他的助教。我既惊喜又忐忑,惊喜的是得到老师的信任,忐忑的是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史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他微笑着说:“助教工作不仅是协助老师教学,更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不仅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深化对专业的理解。这样的锻炼,也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一种有益探索。” 在史老师的鼓励下,我成了他的助教。起初,我有些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同学们。史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他告诉我要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要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多多示范,注意观察每位同学。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教学的方法和节奏。 在当助教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与学的不同。作为学生,我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而作为助教,我需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引导同学们学习。在每次为同学们讲解竹笛指法、纠正他们的发音中,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一次,一位同学在吹奏曲子时总找不到感觉,我就按照史老师教我的方法,先让他理解并掌握曲子的指法,再引导他把握节奏和音色。经过多次练习,那位同学终于吹奏出了流畅的旋律。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明白了史老师的良苦用心。 助教这段宝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组织教学,更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史老师的信任与指导。他如春风化雨,在我困惑时给予点拨,以他独到的教学智慧,引领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也是在大学二年级,我参加了文旅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为了这场比赛,我刻苦练习,并同史老师商定精心准备了一首难度较高的协奏曲。然而,初赛我就出局了,这种结果出乎意外,让我大失所望。那一刻,我仿佛掉进了无底的深渊,满心的期待和努力都化为了泡影,感到无比的沮丧和失落。
北京参赛选手在国图音乐厅展演那天,史老师找到了我,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缓缓地说:“人生就像一场旅程,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苏轼曾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 史老师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我冰冷的心。他亲自驾车带我去国图音乐厅现场观摩,并耐心分析每位选手的演奏细节,帮我透彻理解其中的核心要领。 为了全面提升我的演奏水平,史老师专门为我量身定制了系统的训练方案。他根据我的演奏特点和技术短板,精心挑选了一系列针对性练习曲目,并制定了科学的每日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他通过每周的专业课进行全程督导,及时纠正演奏中的技术偏差,明确阶段性提升重点,在给予专业指导的同时,更以持续的鼓励激发我的学习动力。 一次,我在练习一首高难度的曲子时遇到了瓶颈,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我开始变得焦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史老师看出了我的情绪,他语重心长地说:“每遇一个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滴水穿石,只要你坚持不懈,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就一定能够克服。” 在史老师的鼓励下,我振作精神,继续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训练,我的演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史老师又鼓励我多多参加比赛。他说:“不要害怕失败,每场比赛,都是一次提升个人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的锻炼机会,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在史老师的陪伴和指导下,我再次站在了比赛的舞台上,先后获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主办的第三届“昭君杯”艺术展演竹笛组金奖、中国音乐学院联合北京市文联、北京音协共同主办的2024北京传统音乐节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竹笛专业三等奖。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的感激难以言表。感谢史老师在我最低谷时没有放弃我,反而一直陪在我身边,给我鼓励。 史老师的教学和指导远远不止于竹笛的演奏技巧,更在于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他就像一位慈父,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他的课堂上,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只有耐心的教导和鼓励。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师德师风的内涵。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他鼓励我们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演奏方式。他说:“音乐即艺术,艺术贵在创新。没有探索,就没有真正的音乐。” 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他说:“作为一名竹笛演奏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 在与史老师相处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他的这种探索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竹笛的清音依然在校园里回荡,那悠扬、明亮的旋律仿佛是史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者的风范,用爱心和智慧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史老师像校园里挺拔的梧桐,烈日下撑起一片浓荫,总在我迷茫时予以荫庇。他的一言一行,如树干上刻下的年轮,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我成长路上的标尺。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史老师的教诲。我会带着他给予我的知识和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成为一名像他一样优秀的人。于我而言,史老师是良师,是益友,是拨雾的引路人,更是照彻人生的光! 作者: 焦月樵,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2022级(大三)中国本科生。 教师简介:
史大鹏老师,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竹笛专业教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