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是人文学院1993年设立的艺术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和国际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艺术学院目前开设有绘画、书法学和音乐学三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中外学生,2022年,我院绘画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标志着北语绘画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并于2019年招收首届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国画创作与国际传播,书法创作与国际传播,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三个方向。2022年新开设艺术学理论方向,注重艺术史学理论、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相结合,涵盖中国美术、中国书法、中国音乐和当代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艺术学院下设蒋兆和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笔画研究创作中心、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各研究机构本着立足科研,服务教学的宗旨,定期在校内外开展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展览,不断提升学院在国内外艺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师资实力雄厚:著名美术家杨晓阳为我院名誉院长,著名美术家马振声教授、著名书法家言恭达教授为客座教授;现有专业教师26名,教授5名,副教授5名,在艺术界都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
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化校园环境中,艺术学院始终站在国际视野的前沿,坚持传承、传播、交流、创新、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塑造教学研究型的学院形象,始终以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为立足点、以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教学为专业基础,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依托学校国际化、语言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优势,为加强与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融通和交叉创造条件,将文学与艺术更好的结合,体现语言艺术化、艺术语言化的新特点,将艺术与语言更好的结合,构建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构建校内专业与专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良性交叉与融合。
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艺术交流氛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乌拉圭、墨西哥、保加利亚等国举办中外艺术交流展览和互访活动。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赛事、艺术节中已获得50余项荣誉。学生代表学校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进行巡演与巡展,深受国际友人的好评,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往的友好使者。
为促进全国艺术类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升绘画和书法专业技能,拓宽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国际化视野,同时选拔优秀大学生继续深造,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点与艺术学院理论硕士点将于2022年7月份组织全国优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夏令营(2022)活动。
夏令营简介
本次夏令营将于2022年7月7-8日两天举行,汇集艺术学院绘画、书法与音乐专业知名教授、副教授,面向全国各高校艺术类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鉴于疫情防控因素,本次夏令营各项活动及考核均采用线上方式。
夏令营包括学科及专业介绍、研究生导师面对面、名师讲座、专业及综合素质展示与考查、优秀营员评选等多项活动(具体日程安排详见入营手册)。
本次夏令营招生共分两个类别,其中艺术专业硕士分为中国画创作与国际传播、书法创作与国际传播与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三个方向;艺术学理论学术硕士分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传播三个方向。
招生专业简介
1. 艺术专业硕士
a.中国画创作与国际传播方向
中国画创作与国际传播方向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学、专门史等学科背景,学科基础好,名师荟萃。培养过程中突出中国画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素质及艺术审美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扎实、全面、系统的书画基本功和中国美术基本理论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中国绘画的多种表现形式、表现语言,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具有较丰富的中国文化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立足传统,有志于传承、传播、推广中国文化、艺术,从事相关艺术专业工作,适应中外艺术交流,适应海内外进行中国美术教育,美术领域及相关专业工作方向,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国际化、高层次、美术创作专业人才。
b.书法创作与国际传播方向
以书法篆刻技法、书法史、书论、中国画为基础,将书法篆刻创作、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专门史等学科背景,关注中国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的学术前沿,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域外传播发挥重要作用。书法学科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各层次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富于探索精神的高级书法创作和国际传播的专门人才。
c.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方向
以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的研究和践行为使命,培养具有坚实的人文基础和深切的社会关怀、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素养、了解中国美术传播规律和实践技能、熟悉中国美术史论知识体系,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通才与专才相融合的复合型艺术传播人才。所培养人才拥有扎实的美术史论基础和方法功底,能够对不断变化的中国美术全球传播现象和需求进行有创见的分析和有效的应对,能够站在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实践前沿,讲好中国美术故事,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全球美术史的书写过程中,加强中国美术的国际传播研究,梳理各阶段各区域中国美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与方法,能够胜任中国美术实践(如美术批评、策展)、国际交流、中国美术史论相关研究等多种具体的美术学专业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2. 艺术学理论硕士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探索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史,艺术学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在宏观理论的不断深化、前沿话题的探讨、学科理论向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对学科定位和方法的继续探讨等几个方面。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化平台,为讲好中国艺术故事开拓途径。其一,要不断深化宏观理论的研究:一方面继续深化与拓展对中国传统艺术总体精神的认知、对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特征的认知、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认知等;一方面开拓视野,关注前沿艺术,不断深化对中国艺术理论的历史构建、对当代中国艺术理论的自觉建构、对当代艺术批评和传统艺术当代传承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其二,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学科理论向应用领域的研究,如艺术批评、艺术传播等;一方面,依托北京语言大学特色,强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文科视域下,结合中国传统画、书、音特有艺术规律,进行跨学科综合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拓展与丰富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
a.艺术史方向
艺术史是研究人类历史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发展和演变及其相互交融的规律和特征,并由此理解各种艺术门类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的人文学科,是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方向之一。由此,艺术史学科的中西融合,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其学科方向的综合性以及宏阔的历史性特质更接近于人文史、文化史、比较文化史等学科,同时具备艺术学科自身的基本属性。中国书法篆刻史与理论研究、中外美术史学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方向注重各学科方向的理论和艺术创作相结合,将艺术学理论与书法学、篆刻学、美术学、音乐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学科相融合,闳通文化视野,关注学术前沿,融合“书、音、画”的艺术特质,展开跨学科的研究模式。艺术史方向依托北语艺术学院书法、绘画、音乐教研室的专业优势,以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等学术平台,利用北语人文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独特学术品质的艺术史方向研究生的教育体系。
b.艺术批评方向
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批评传统,并直接参与到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目前,中国学界对艺术批评问题热切关注,尤其是对古代优秀批评传统的承继,与对当代艺术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大问题。艺术批评的目的,不是生产独立自足的文本,而是发挥它的对话和纽带功能,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建立联系;进一步在艺术、社会、自然之间建立联系 ;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与文明、文化与文化间建立联系。北京语言大学依托原有的中国艺术批评研究基础,在中外古代艺术批评传统与 20 世纪以来中外艺术批评研究中展开相关探讨,在相互比较中,深化对中西艺术批评传统的异与同的认识,深化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下中西艺术批评特色与方法论的认识,进而强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了解,强化艺术批评理论与艺术批评实践相结合,强化艺术批评在讲好中国艺术故事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c.艺术传播方向
艺术传播学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多元文化汇聚的天然传播平台,整合学院积累的立体丰富的传统艺术门类教学成果,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国内外传播需求和时代内涵,具备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艺术传播教师团队生力军,侧重于艺术传播学基本原理与规律、跨文化艺术传播理论、艺术传播前沿理论动态等研究领域,突出跨文化艺术传播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艺术国际教育及实践等特色。
导师简介
杨晓阳,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以丝绸之路为创作主题,创作了数千计的“从写实到写意”的好作品。他提出的以“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为宗旨的办学主张和以“大写意”为研究方向的理论,引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研究的方向。
齐鸣,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工笔画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长白山美协副主席。研究领域:中西造型基础研究,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中国大型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研究。
陈霞,博士,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音乐国际教育传播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跨文化语境下音乐传播、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中外美育教育研究。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文学(书法篆刻) 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书法史研究、中国篆刻研究和中国古典书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尹成君,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蒋兆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华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新闻总署、中国画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画学刊》编委及其学术主持人,国际美学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笔画研究所特聘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中国美术批评、中国美学、绘画与文学互文研究等。
王艳莉,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学博士后。长期从事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城市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个案研究。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孤岛”时期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已结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哈尔滨二城市为中心》(已结项)及省级、校级人文社科项目十余项;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多项省级艺术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刘山花, 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青年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报编委。
梁文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创作部主任,艺术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研究领域为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
王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美协会员。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绘画教研室主任。参与绘画教学计划改革。参与、策划、组织北京语言大学中韩交流画展。历届学生在国内各级美术展览获得奖项。获得校优秀教学奖。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报、人民日报、美术观察。主要从事中国画水墨专业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
丁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中国画博士学位。2003年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09年硕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专业。2020年至今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唐建老师。2018-2020年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四篇、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与教学结合的论文,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写意人物画写生技法研究》,使绘画理论与写生技法结合,并辅以几十幅写生示范步骤范画,丰富课堂教学需要。
张宇辉,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研究生学历,2012年获美国德州大学研究生学历。2006年至今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研究领域:中国画、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李以良,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师从陈平先生。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可染青年画院外聘画家,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
申请条件
1.申请人应为全国各高校2023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本校优秀毕业生)。
2.符合国家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预计可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
3.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前三年(或第1—5学期)所有课程成绩合格,学业综合成绩在本专业名列前茅,主修成绩排名在专业前15%;或在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者(如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全国性比赛获得一等奖等)。
4.英语水平良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达到425 分及以上或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或雅思(IELTS)成绩达到6.5 分及以上。其他语种提供相应的国家级语言考试通过证书或该语种国家语言水平证明,经各专业评估鉴定为合格的考生,可进行免试。不符合以上要求者,学院将单独进行加试,具体安排后续会公布,外语水平不合格者将不予录入。
5.对所申报的夏令营专业有浓厚兴趣,有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和科研潜力。
6.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在校期间无违纪行为,未受过任何处分。
7.每名申请人限报一个培养单位、一个专业。
申请程序
1.报名开始/截止时间:即日起至6月29日。
2.申请材料:
(a)《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附件1,均以“**高校-申请专业-姓名-申请层次(硕士)”命名,填写后需由申请人本科所在院系审核盖章)
(b)身份证(正反面扫描在同一页)
(c)学生证(本人信息页及加盖各学期注册章页)
(d)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由学校或院系教务管理部门盖章)
(e)英语水平证明(如CET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单或TOEFL、GRE、IELTS考试等测试成绩单)
(f)其他证明材料(如各类学业相关获奖或证书原件、论文、研究成果证明等,与学业无关的证明不必提供;如无,此项可以不提交)
3、报名方式:报名采用电子邮件申请方式。
申请人请保证所填内容、所供材料真实准确。请将上述申请材料原件扫描整合为一个PDF格式的文件,文件名为“北语艺术学院2022夏令营申请材料-**高校-姓名-申请专业-申请层次(硕士)”,在截止日期(6月29日)前发至艺术学院夏令营专用邮箱:20212039@blcu.edu.cn ,邮件主题为“北语艺术学院2022夏令营申请材料-**高校-姓名-申请专业-申请层次(硕士)”。线上报到时需提供相应材料原件备查。
审核录取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将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综合评审,审核申请人的外语水平、在校学业成绩排名、获奖情况、本人陈述及其他支撑材料,从中选出优秀申请者进入夏令营。材料审核与入营录取工作将在7月4日结束,入营录取名单将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http://yjsy.blcu.edu.cn/和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官网/ 同步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短信或电子邮件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即为未入选。
参营费用
夏令营不收取任何费用。
考核评优
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营员进行全面考核,最终根据申请材料、在营期间表现等综合情况评出“优秀营员”,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和艺术学院网站公示。
学院将对优秀营员提供以下优待政策:
1.“优秀营员”如获得就读学校2023年研究生推免资格,并申请我校推免生,申请专业须与“优秀营员”公示的专业相同,其中,如专业内不同方向考试科目不同,须专业、方向均一致,如专业、方向名称有调整的,以《北京语言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或相关通知为准。符合以上条件的考生可通过推免方式直接拟录取为我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无须参加推免复试。
2.“优秀营员”须在全国推免服务系统中注册并填报我校志愿,并根据实际进程完成接收确认复试、待录取通知等相应程序。未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程序的,视为自动放弃我校“优秀营员”资格。
特别说明
1、每名申请人限报一个培养单位、一个专业。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视为自愿放弃入营资格。
3、夏令营期间所有营员必须遵守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及北京语言大学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遵守夏令营安排,按时参加活动,无故缺席者将被取消营员资格。
4、参加评优的营员必须完成考核过程的所有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均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5、营员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评资格或取消已获得的“优秀营员”资格。
6、相关信息将及时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和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网站公布,请密切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100083
夏令营专用邮箱:
20212039@blcu.edu.cn
咨询电话:
010-82303219(艺术学院办公室)
010-82303470(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网址:
http://yjsy.blcu.edu.cn/(研究生院官网)
/(艺术学院官网)
附件:点击下方链接(百度网盘)(提取码41u7)获取附件《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
https://pan.baidu.com/wap/init?surl=-yM2eO1GHTcJ0vLF6MF6hw
本招生简章也可以在艺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查阅,请关注“BLCU艺术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
202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