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信仰——陕西佛教石刻造像的精神性表现”讲座圆满结束 |
发布日期:2023-03-14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2023年3月7日19时,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老师的讲座“图像与信仰——陕西佛教石刻造像的精神性表现”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四103圆满举行。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老师、绘画专业李以良老师以及绘画专业的同学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刘山花副院长介绍杨兵老师
目录 一、造像碑上的社团组织 1、造像碑的缘起 2、镌刻造像碑的意图 3、捐资造像的社团组织构架
二、造像上的宗教信仰 1、造像碑上的信仰呈现 2、单体造像上的信仰呈现(佛本生故事、天界神祇)
在第一部分,杨兵老师立足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在了解北朝国家关系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并理解造像碑的产生、意义和特点。“这些石刻文物的价值除了图像,更重要的还有文字,文字是对图像的解读。”杨老师提醒绘画专业的同学们,在观察和研究石刻文物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也要关注文字。杨老师解释“造像碑是佛教由西向东传播过程中,用佛教的‘崇信形象’与中国本土‘碑’的形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样式。”是由个人或家庭捐赠的造像碑多以纪念死者和为死者追福,由宗教社团邑社出资制作的造像碑多用于纪念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为国君祈福。同时,杨兵老师还具体介绍了邑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责。
第二部分,杨兵老师从佛教与道教的传播差异谈起,引出道教为获得更多的信徒而借鉴佛教的一些传播经验,塑造出道教的崇信形象,在陕西的造像碑上常常出现佛道并存的形象元素,如《田良宽造像碑》即为佛道合一。说明佛教与道教的核心信仰看似存在明显不同,但实际上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又有相互融合的情况发生。 之后,杨老师通过分析太阳神与月亮神形象中的元素构成,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不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而是多个中心共同延伸出来的。”此外,还对一些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和天界神祇进行了分析解读,帮助同学们准确把握佛教造像图像背后的信仰传播,理解刻图造像的意义。 本次讲座,杨老师以平实幽默的语言纵向阐明历史背景,横向对比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给艺术学院的同学们以极大的启发。
“图像与信仰——陕西佛教石刻造像的精神性表现”讲座已经圆满结束。正如杨兵老师所说:“只有了解宗教的图像元素和信仰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宗教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次讲座为同学们展示了众多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更新了学术视角,丰富了读图方式和思考向度,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到华夏文明在包容并蓄的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魅力与使命所在。 感谢杨兵老师精心准备的讲座,期待下一次在北语相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