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院介绍 师资力量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 规章制度 国际交流 学生园地 校友天地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学院介绍
师资力量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
规章制度
国际交流
学生园地
校友天地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首页 >>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
发布日期:2020-10-08浏览次数:字号:[ ]

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 

从制度来讲,教育部对师德师风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

六、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七、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不得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

师德师风既需要制度的规范和框定,更需要教师自觉的立德修身,两者要有机统一。只是,前者是普遍的、显性的存在,容易引起重视;后者是个体的、隐性的存在,难以具体化和标准化,容易遭到忽视。同时,人们对教师立德修身存在思想误区,把教师修身简单等同于道德自律,忽视了教师职业特性和育人使命。教师立德修身,强调教师主体自律自觉地用“德”来反思和内化,通过师者之“身”来正德正礼,实现“立正身之德”“修有德之身”的整体性过程。因此,教师能否立德修身以及如何立德修身,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教师要着力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四个方面,推动教师立德修身的主体行为。

以德立身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为人之要,首在立德”。这种“立德”为“上”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以德为先、以德为立身之本的境界和追求。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自己身上有正气,心中有大爱,才能让学生信赖和信服。以德立身就是教师用大德、公德、私德来框定自身的道德标准,塑造品德结构,将客观的道德法则自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以德立身是教师自我价值形塑与道德建构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立德修身的根基。

具体来说,第一层面,要做到“品德润身”。教师能够自觉内化和完善个人品德,使个体思想品德与教师职业道德有机融合,在日常点滴中塑造人格魅力,在平凡岗位上形成敬业爱生的本真追求,实现自身的品德升华。

第二层面,要做到“公德善心”。教师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普通“教书匠”,而是永葆家国情怀、切准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革的“大先生”。教师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和引领社会风尚的担当,成为正能量的涵养者、辐射者和传播者。

第三层面,要做到“大德铸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只有自己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引领学生去信仰。教师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筑牢精神家园,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向标”。

以德立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把德行、品德作为学识、才能的统帅。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教师的学识眼界、思维方式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有德之学启蒙学生智慧品格,用优良学风、学养感染、影响学生向善求真。以德立学就是教师用德来框定自身的学识品格,塑造学识素养和治学风气,将知识积累、价值判断、能力塑造融为一体。

具体来看,一要专注于积淀学识素养。教师要有“真功夫”,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将接受的新知识内化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不断从教学技术上升到教育智慧,提升自身对于教育本真问题的洞察与判断,真正成为问题把得准、知识讲得透、研究做得深的“专门家”。教师还要有“宽视野”。教师要将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贯穿于自身学习研究的全过程,进而形成对学生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塑造的能力与功底。

二要扎根于教育实践。学识的丰富和提升需要教师在实践的验证中不断深化,学中用、用中学、做中学,实现学识素养和个人能力的螺旋上升。教师还要锻炼自身在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感知、发现、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

三要秉持优良的治学风气。教师业务素质和人格特征在教育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师的“学”还体现为学识和人品的统一,成为为学为人的表率,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怀的人。通俗地说,教师应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担当精神。因此,教师只有秉持严谨、严肃、严格的治学风气,并将其贯穿于自身学习研究、教学实践、生涯发展等各个环节,才能做到“以身立学”,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以德施教

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主体,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造材的重任,教师所育之“德”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同时,育人的教育实践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善至善”的活动,不仅要在方法论层面传授知识、技能和经验,还要最终在目的论层面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符合和体现德的价值属性,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精神世界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以德施教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德”的精神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让教学有思想、有灵魂;也在于如何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将公正、仁爱、尊重等职业道德内核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标。

以德育德

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生之德”的养成是在教育活动、师生关系等整体性“教师之德”影响下形成的,是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机统一的结果。其中,“立身”在于教师的人格彰显,“立学”在于教师的学识魅力,“施教”在于教师的德行浸润,三者是从教师自我之德出发,培育学生德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和评估,优化以德育德的最终效果。

 

学院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树立党员先锋示范课堂

2、树立教授传帮带示范课堂

3、开展由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教师活动

4、开展学生学风月活动

5、建立监督机制,由学院领导干部和办公室成员不定期进入课堂

6、设学院意见箱,对学院教学、学院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意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